去年,我们参与保护了一座千年古庙
提起2021年7月和10月那两场暴雨,文物保护员老董仍心有余悸:“三十多年了,这是最严重的事故。”

真泽宫牌楼东侧修缮后的护坡和当时坍塌的护坡对比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代的千年古庙真泽宫,对于他来说,也是千斤重担。
比起文物保护员这个现代职称,老董更愿意自称“看庙的”。他今年59岁,高中毕业后出外打了几年工,1986年进庙工作,在真泽宫已经守了36年。
2021年7月长治多日强降雨,高达九米的牌坊院东侧护坡在暴雨冲击下地基出现下沉松动,在7月19日上午开始坍塌,持续到十一点左右。距离牌坊最近的地方只有一米五左右,再多坍塌一点,古庙门前珍贵的清代牌坊就要被损毁。到了10月份,又一场持续多日的暴雨,西侧的护坡也坍塌了。这下子就不仅仅是古庙主体受到威胁,还有可能影响当地居民的人身安全。
虽然只冲毁了防护坡,但“二仙庙被暴雨冲毁了”的消息不胫而走,老董和壶关县文博馆的人不得不在线上线下到处辟谣。这座2006年5月25日被
国务院
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庙,在当地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修庙的资金预算,超过150万人民币。但壶关县财政并不宽裕,在没有事先预算的情况快速拨出百万维修款,并不现实,不得不向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申请资助。
在山西暴雨水灾发生的第一时间,一直坚持投入公益事业的BOSS直聘当即决定捐资500万元,用于受灾地区的紧急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但是对于山西受灾的损失来说,这笔钱并不算多,而食品、饮用水、救灾帐篷等其他物资,已经有源源不断的捐赠运至受灾地区。如何把这笔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BOSS直聘的工作人员做了大量的调研,了解到山西地面文物众多但保护力量严重不足的困境,决定联手专业的中国文保基金会,把捐款专项用于山西受损珍贵文物古建的抢救和修复。
正是这笔钱,解了壶关县文保部门和真泽二仙宫的燃眉之急。

壶关县为真泽宫护坡维修立碑纪念

壶关县文物博物馆副馆长杨冠说,仅凭殿中的15组木雕,就足够把整个真泽宫定位国宝了。

真泽宫木雕图,题材包括西游记、封神演义等,是当时木雕工艺集大成者
杨冠的单位是壶关县文物博物馆,据2020年9月国家
文物局
信息显示,馆中现有藏品684件/套、珍贵文物169件/套。针对真泽宫的木雕,文博馆已经做了一些整理分析,想近期刊发出来。“即使放眼全国,这组木雕都是十分珍贵难得的宝物。”这些木雕,题材包括西游记、封神演义、隋唐演义、二十四孝、唐诗等,《文物世界》曾经评价说,“雕刻精美,形象众多,活灵活现,细腻逼真,是当时木雕工艺水平的集大成者”。
山西长治,是文物大市,仅国家级文保单位就有73处。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据统计,截止2019年10月,全国5058处国家级文保单位中,山西以534处稳坐头把交椅。其中,按地市级排名的话,山西运城、河南郑州、山西长治位居全国前三。位于长治的国保单位,包括拥有500多尊泥塑的长治观音堂、有唐代舍利塔及宋代泥塑的法兴寺,有集齐四个朝代雕塑艺术的崇庆寺,集齐六个朝代建筑的龙门寺……

真泽宫当央殿,元代遗构,万历二年(1574年)由神郊河南岸迁至现址,清乾隆三十年(17
64
年)重修真泽宫目前认定的初建时间,是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在《壶关县志》和碑文中,它是晋东南“二仙信仰”的重镇,庙内供奉的是唐末两位可能被继母虐待而死的少女。但是在民间传说中,她们虽饱受继母虐待,但仍然无怨无悔尽孝,后来在翠微山升仙台被黄龙驮去。到了宋朝时,二仙信仰得到了官府加持,在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两位少女被敕封了“冲惠”“冲淑”的名号,宋徽宗更亲赐庙号“真泽宫”。到了明万历二年(1574年),真泽宫原址有坍塌风险,当地人将庙址迁到了神郊河北岸,“负山面河,风水佳胜,庙岸岿然”。

当央殿上完整保留的明代戗脊脊兽、吻、脊刹等,十分珍贵
64fdcca6.png" width="null" height="null" title="null" alt="null" id="ql-image__16735057388059" contenteditable="false">
当央殿正脊上,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题记
在壶关县对真泽宫的介绍中提到,真泽宫是一处集元、明、清、民国历代风格于一体的古建筑群,就建筑布局、营造法式而言,中轴线上建筑均低于两侧建筑,这在古建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而且完整保留着明代早期琉璃脊兽、吻、脊刹、跑坡
人兽
等琉璃构件。檐下木质透雕或人物山水、或花卉鸟兽、或戏曲故事,雕造传神,弥足珍贵。庙内宋、元、明、清、民国历代碑碣三十六通,集官家、民家、书法艺术之大成,是研究建筑历史及书法艺术的实物佐证。现存建筑有:牌房、山门、望河楼、钟鼓楼、戏楼、梳妆搂等,共计200余间。
建于明代的三联戏台
老董能感受到国家和地方对文保的重视。仅真泽宫,就有10名文物保护员轮班管理。老董目前的月薪是2000元,其他保护员薪水也有几百上千不等。在当地已经算不低的收入。
在下暴雨那些天,老董和同事们取消了轮值,所有人到岗,24小时不间断巡逻。因为大雨天视线差,他还要随身携带一个大号手电筒。
6421.png" width="null" height="null" title="null" alt="null" id="ql-image__167350573880511" contenteditable="false">
真泽宫牌坊,进入真泽宫看到的第一座建筑
坍塌,就是在这样的不间断巡逻中被第一时间发现。他第一时间上报险情之后,镇
政府
、文博馆等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很快就来了。临时的保护措施也迅速执行,他们组织了村民堵住缺口,避免继续灌水,之后又用钢丝绳把牌坊做了固定。
64d8fcb2bc4a45c26cbb68fd3fc.png" width="null" height="null" title="null" alt="null" id="ql-image__167350573880513" contenteditable="false">
真泽宫全貌,由南往北依次为牌楼、山门(上层为戏台)、正殿(当央殿)、寝宫、后殿。图片右下部分为本次修缮的东侧护坡 国家重点文物损毁,修复必须第一时间跟上,缺钱了怎么办?杨冠说,非常时间,只能用施工队垫款的办法。“这个严格说起来是不规范的。不过也没有明令禁止,我们就决定先尽快把真泽宫修了,再慢慢想办法解决欠款的问题。” 虽然在网络上流传着各种游记和旅游攻略,但在杨冠看来,真泽宫目前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开发。除了名列国家级文保单位,它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更为明显。1939年7月,日军疯狂扫荡 革命 根据地的时候,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就转战到了这里。这让这座千年古庙又增加了一重红 色文 物的身份。
真泽宫是山西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问起未来在旅游开发方面的计划,杨冠坦言,其实很纠结。一方面,旅游确实能带来收益,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直以来伸手要钱的尴尬,但另一方面,旅游需要专业机构经营、需要配套设施建设,这些都不是他们一个文博馆能解决的。“其实也担心旅游开发对文物有损坏。所以现在的计划还是先做好服务,保护好文物,服务好爱国主义教育。”
老董刚开始进庙工作的时候,真泽宫远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保,最初还是村里自己维护,初中和小学都借用庙里的建筑办学。直到1997年左右,学校才彻底完成搬迁。老董很理解当时的难处:“没建好新的学校,不可能把孩子们弄出去。”
老董并不是本村人,但看了36年庙,他已经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还在村里入了党。
他接待过很多来这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参观团,并且负责了制作各种宣传材料的工作。他的字迹非常工整秀气,这是特意练过的,因为老董非常喜欢庙里的石碑,顺带着也喜欢上了书法这门艺术——这座占地6900平米的古庙里,存有宋、元、明、清历代碑碣三十六通,集各路书法艺术之大成。

乾隆年间补修真泽宫的纪念石碑 老董只读到高中,但是因为从事文保工作,也爱上了历史和传统文化,喜欢读古文,会背《岳阳楼记》和《隆中对》,不忙的时候,他也会学着看各种建筑风格的门道,懂得多了,还能客串讲解员,“我不会说普通话,但慢点说,大家都能听得懂。” 他的家人住在30公里外的镇上,周末偶尔会坐公交回家看看。放暑假的时候,老董的孙子会来庙里待一段时间。孩子也很喜欢庙里的东西,这让他很开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