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的五个阶段(原创)
企业从创建到成为行业领先,通常要经历五个阶段,分别是:初始阶段、模仿阶段、规范阶段、成熟阶段、精细化阶段。每个阶段的运营特点和管理工作重点均不相同。
(一)初始阶段
初始阶段是验证创始人创业意图的阶段,大部分创业计划或商业计划,在该阶段都会发现与客观实际大相径庭,需要不断的根据市场状况、客户需求情况等来调整。所以,这个阶段也是比拼创始人意志力、综合能力的阶段,只要方向正确,坚持就是胜利。
1、特点:资源匮乏,“作坊式”经营;员工以亲戚朋友为主,老板和员工没有明确的分工,哪里需要就去哪里,没有成型的组织;老板决定一切大小事务;老板强制员工忠诚、服从其思想和观点;因处理问题有不同看法,企业内对抗性沟通居多。
2、重点:建立管理机制以避免上述问题,主要是关键业务流程和工具表单的建立。
(二)模仿阶段
模仿阶段是企业业务已经得到足够的市场验证、具备了生存基础后,企业的发展方向比较明朗,并在行业内有明确的参照企业的阶段。
1、特点:模仿同行参照企业建立组织,但组织形同虚设,难以形成战斗力;具有初步的运营机制、工作流程和工具表单,但大部分来源于网上下载或借鉴同行,与企业不太匹配,甚至有大量错误;具有部分管理制度,但基本未落实,更多的是形式、没有实际效果。
2、重点:建立适用于企业的机制、流程和表单,关键是影响企业发展的机制和管理体系必须符合企业实际,先解决有和实用的问题,无需面面俱到、精细。
(三)规范阶段
通过模仿阶段根据企业运营实际进行的调整,企业经营管理体系基本完善后,就进入了规范阶段,该阶段相当于是企业的顶层设计、同时又是系统规范建设阶段。
1、特点:组织架构基本完整,但职能定位不清、流程不通畅,或者部分职能重叠、流程效率低下;管理机制基本成型,但落地执行差;运营机能基本具备,但缺乏创新;人力资源系统处于基础建设期。
2、重点: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系统,解决机制落地执行问题。关键是企业的整体规划、对各职能的清晰定位、梳理流程以保证运作流畅。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特别是基础部分,思考如何有效利用人力资源、激活与创新。关注如何确保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和效益,而非只关注细节或局部的改善。
(四)成熟阶段
成熟阶段表明企业在规范阶段已进行了顶层设计、运营系统和基础管理制度已得到完善。成熟阶段是在企业战略和运营系统的引领下,对目标和机制落地、对过程实施管控、对各职能价值实现等,进行有效管理的阶段。
1、特点:有良好的经营和管理系统,但执行力不够、运营沟通有障碍;有较好的目标管理,但缺乏系统的检核和监督;有成型的企业文化,但组织凝聚力依然不够强。
2、重点:建立精细化运营分系统或子系统,关键是提升系统和组织效能、充分发挥各职能的价值,监督过程、关注细节、检核部门和岗位 KPI 落地实施。成熟阶段已经具有比较成熟的、适合企业的运营系统,所以,在这个阶段重点是落地而不是系统改善。
(五)精细化阶段
精细化阶段是企业已经成为行业标杆、或具备成为行业标杆实力的阶段。
1、特点:数据化、信息化达到行业较高水平,有良好的管理模式和运营系统;有切实可行的目标管理,KPI 管理、人效管理能良好运行;有组织成员认同的企业文化,团队士气高、凝聚力较强。
2、重点:战略分析,重塑企业发展战略,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对各系统、各职能模块进行精细化,注重各个模块的效率与效益,关注效能提升。精细化阶段的核心是让企业的每个分、子系统都能精细化运营,这个阶段需注重微系统和终端数据化、信息化建设,而不只是纠结于终端问题的改善。
当前,各种经营管理的思想、模式、方法等层出不穷,许多老板和管理团队热衷于跟风参与各种新思想、新模式的学习和培训,期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企业经营过程中,解决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问题,结果并不理想,时间花费、学习成本增高但效果微乎其微,甚至反而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忽略了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或者试图揠苗助长。
事实上,任何理论都是基于某种背景产生的,需要在某种环境和条件下方能发挥价值,并不具有普适性。企业只有清楚定义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了解该阶段的经营管理特点和重点,才能针对性的学习、采取适用于当前环境和条件的管理手段,也才能使理论知识和管理手段有效,在企业中发挥价值并为企业创造价值。
注:原创文章(含同步视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