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经理必备!1个公式,轻松搞定工时估算
工时估算|建议收藏
大家好,我是老原。
今日份唠嗑上线。
现在不少项目经理都不是技术出身,和开发沟通最大的矛盾不过就是工时估算。但凡专业点,也不会被 diss。
但是一枚半路出家的项目经理,想学好技术,老原还是那句“可以,但没必要“。
工时估算,既然是“估”那就没有一个固定答案。
所以,从结果上说,我们要尽最大可能精确;从方法上说,既要科学也要取巧。
今天这篇文章就解决这两个问题。
1、为什么要做工时估算?
2、7 个技巧+1 个公式,搞定工时估算!
关于这一个公式,也就是「Pert Sizing 法」,在 PMP 项目管理认证课中都有非常生动的讲解,当然,实操、案例必不可少。
01为什么要做工时估算?
据统计,有差不多 70% 的项目都没能准时完成,你的项目也可能是其中之一。
总是 delay 是不是很烦人?你也希望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还能按时交付项目。
正因如此,软件开发时间的估算,应该是构建研发流程时,作为你的第一优先级考虑。
我发现很多小友不是不知道要做,而是心里没当回事,做起来自然也就马虎。就像「周报」一样,换个思路,你可以赋予一件事很好的意义。
👉推荐阅读:毕业 3 年当上项目总监,只因做好了这一件小事
主动想做,才能改变。
01为什么你需要预估开发时间
数据化时代,要办成一件事你怎么能忽视“时间”这个因素。
就好比你想要开一家花店:
租好了店面,和房东谈好了 2 个月的免费装修期,越早装修好,就越早可以完成通风投入使用,如果工期延迟,不仅没有收入,还得付房租。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各种情况出现:
- 在筹备过程,你放心鲜花储存需要更多条件,你的设备得换
- 突然意识到,在店里卖咖啡和书籍是个不错的事情。
- 你原本想要定的花,突然定不到货了。你得用另一个产品来替换它,这需要时间。
任何一件事,无论大小都是项目,都会出现需求变更和时间冲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评估工时的水平,也体现了你项目管控的能力高低。
估算越精准,说明你的经验越丰富,项目管控力越强。
02你从工时估算中获得的好处
其实这个好处懂得都懂,你为什么会救火,除了一些偶发性事件,大多还是因为自己掌控不够,时间算错,工期 delay,不得不赶点加班嘛!
我们呢,既是甲方、也是乙方,永远没有绝对的立场。所以,真正的好处当然是可以满足各种立场的我们的需要。
说了这么多, 到底怎么做好工时估算?
分享 7 个技巧,2 个算法,帮你做好工时估算。
02 7 个技巧+1 个算法,搞定工时估算
说白了,工时估算 80%靠经验,20%靠计算。当你经理的项目多了以后,对时间的感知就慢慢有了感觉,自然也会对一个功能有多长时间有一个估算。
做估算,都是有粗略到精确到过程。
所以老原今天分享 7 个经验技巧,帮你们圈出大改范围,再用 2 种估算法,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时间。
我自己把它叫做「7+2 工时估算法」。
017 个经验技巧
先上总结,可直接收藏。我挑了 4 个相对重要的点展开说说。
1、注意总结经验,但不要堕入计划的谬论中。
计划谬论是来自心理学家 Daniel Kahneman 和 Amos Tversky 的作品,他们在 1970 年代末期提出这个词汇,描述人们低估了完成任务要花时间量的心理倾向。
人们通常会在他们的计算中忽略了历史的数据,同时想想那些必须做好的事,让估算出现数据不足的问题。
说人话就是,我们可以用直觉和经验来做估算,但更重要的是注意数据的支撑。
2、总结经验,收集历史数据
收集历史数据也是总结经验的一种。
你没做过的项目不代表公司前辈没做过,公司前辈没做过不代表其他地区、行业没有人做过,找到他们,整理出数据经验,帮你做好参考。
3、与专家交谈
你可以靠自己来做很多的估算,同时甚至寻找历史的数据来把你的项目放置在更大的环境中,但时间的估算是不应该单独去做的。
要找一个在做着相似项目的人来交谈,就会揭示出在干涸的数据中未发现的琐事和细节来。
4、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估算
自下而上的估算就是把大型任务分拆为较小、更详细的任务。然后你就能估算完成每个任务要花多少时间了,在粒颗级别中估算时间亦会增加精准度的。
关于任务拆解,可以回顾一下老原之前的文章。
👉推荐阅读:PM 必备技能,一篇文章教你掌握《WBS 最全使用指南》!
自上而下的估算就是一种分析,在其中你首先就要开发出一套预期时间轴的观点,然后利用过去的项目、经验、以及历史数据作为指引,确认时间的估算。
两种时间估算的技术一起工作是很好的,从两者中比较结果,你就会对于需要完成的项目,有更为精准的时间估算了。如果两者并不配合,这并非就意味着其中一个是错的,只是你必须重新改进你的估算而已。
021 个估算方法-PertSizing 法(三点估算法)
通过前面的经验技巧,可以初步对开发时间划个范围。再分享 2 个具体的估算方法,估算出更精准的工时。
Pert 法其实是 PMP 项目管理中的计算方法,当然也是常考的计算题型之一。
在估计每一项任务时,首先做出可能值 M(Most Likely)、乐观值 O(Optimistic)、悲观值 P(Pessimistic)的三种估计值。
计算最终的估计值,其公式为:最终估计值=(乐观值+ 4*可能值+悲观值)/6。之后再计算出标准差。
通过正态分布,我们就可以知道项目在某个范围内完成的概率。举个例子:
这个方法,需要有一定经验的技术人员来估计会相对准确一些,这也就用到了之前「与专家交谈」的内容。
03估算和实际差很多怎么办?
既然是估算,就很难做到精准,出现这个问题,可以从这 3 个方面搞清具体的原因。
1-功能方面:是因为逻辑复杂还是某个环节有难以攻克的技术?
2-人员方面:人员积极性和满勤率如何,是因为人员缺口导致的吗?
3-技术方面:技术人员是否足够专业,新技术学习成本如何?
项目工时估算是一个系统性工作,基本上很难有一个万能的方法。因此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玄学,但是毕竟是 “估” ,也不能要求 100% 精确。
如果无法按时完成,也很正常,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般常用的方式就是:加人、加时间、砍内容。
更多项目管理内容提升,还是需要系统的学习和训练。
作者简介:我是老原,一个坚持长期主义的老 PM。关注我,和你每天聊点关于成长、项目管理提升的一些事儿。
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别忘记评论、点赞、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