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节 你进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想拿到什么 【上】

跳槽时,选择公司成为第一道门槛,大家会纠结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因为两者各有利弊。

以我个人经历来看,经历过几家公司,分别是阿里、美团、微盟等。前面两家算是大公司,后面算是中公司,当时选择的阶段明显有不同。

公司氛围因为创始人和业务不同,导致业务有所不同,比如美团重线下业务,重产品,方法论比较成熟,比较讲究精细化运营,而阿里则是大开大合,注重资源的整体整合。

面对这样的差异,你怎么选择,什么时候去大公司,哪个阶段去小公司。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哪条才是适合自己的道路,尤其是公司选择。

Part1、什么是大小公司

大小公司的定义先以公司市值来看,如果没有上市,则以估值来区分。

估值不是业务或 HR 报给你的公司价格,而是外面 VC 投公司的价格,因为招聘人员或多或少会报高公司估值,以便吸引候选人。

公司市值分三层,一线公司、二线公司、三线公司,市值从千亿美金、百亿美金、到十亿美金,当然十亿美金及下上算小公司,仅以互联网领域来看。

一线公司的头部是阿里、腾讯,紧接着如日中天的字节、美团,以及京东、拼多多等。有些同学会认为京东、拼多多不算一线公司,最多是二线,但先按市值来区分,维度会简单直接(PS:中概股暴跌,多多跌落到千亿美金以下)。

二线公司比较多,比如 ATM 的百度、TMD 的滴滴、快手、小米、网易、顺丰等,这些公司算是比较好的第二梯队。

三线公司则是类似于有赞、微盟、小红书(号称最新估值达 100 亿)、得物,以及部分 C 轮及以上的创业公司等。

这些公司如果上市,业务相对明确,是细分领域赛道里面的王者,但发展天花板比较明显。如果是未上市公司,则处于业务发展期或者收获期,公司积极准备上市进程。

上面划分维度相对比较简单,大家可结合该公司的行业地位、发展规模、业务成熟度、业界口碑等综合评判,定义出自己心目中的大小公司。

Part2、大小公司的差异

大小公司有何区别,以下分别从“职责、收入、发展、培训“来说明,前两者是眼前看得到的收获,后两者是未来博取的收益。

1、职责

大公司一个萝卜一个坑,除非是新业务,否则属于相对成熟的单元,你进入这样的业务是螺丝钉角色,比如阿里电商、美团外卖、字节抖音等。

以阿里为例,P7 或 P8 独立负责某个模块或者单元,是核心大头兵,基本不带人,比较难有全局的产品视角。

大头兵是一线真正干活的同学,是执行型产品经理,做需求、写 PRD、参加评审、数据分析等,而不是在台面上指点江山,动动嘴写写 PPT。

此外,由于大头兵只能负责个别模块,难以参与到业务核心流程的决策,比如规划该产品的走向、梳理新的发展思路等,个人视野比较窄。

对于中小公司,P7 或 P8 的同学到这些公司,级别会再上一级,比如是高级产品专家或者产品总监,已经能负责独立的产品线,为业务的核心目标负责。

团队规模上,你手底下或多或少有 10+名产品经理,甚至是几十人的产品团队。

作为这样的关键角色,你能承接公司业务战略的桥梁,推动各个研发落地。

因为你本身负责团队的管理工作,能帮助下面的同学成长,有带兵打战的经验,已经算是有成熟的管理经验。

相比大头兵,你个人的贡献度及发挥空间更大,话语权会更大,毕竟你决定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及节奏安排。

不过中小公司流程不够规范,除你负责产品业务外,你要照顾到产品的上下游环节,比如运营、研发。

有时你需要能帮助业务更好地去做事情,而不是仅仅负责你所在的产品。

你接触面会更广,比如业务、市场、品牌等都会涉及到,这些对个人成长有帮助,能拓宽个人的知识广度。

大公司流程足够规范,职责已经明确,更多培养专才能力,而非通才能力。

2、收入

既然大公司的职责维度这么受限,但为何大公司能留住许多同学,甚至大厂外面的人都想挤进去,看大厂里面的世界到底怎么样。

想进入大厂的同学,比较核心的原因之一是薪资。大厂薪资是互联网的平均水平之上,加上旱涝保收,吸引多数人选择进入大厂。

旱涝保收不是说你不需要接受 361 考核,而是大厂业务相对多元,业务规模能支撑后续发展,即使遇到大的变化,公司抗风险能力相对好点。

加上外面互联网发展相对受限,大公司业务稳定性足够好,员工不想外面寻找机会,坑位有限,使得进大厂的竞争压力加大。

有同学在大厂一呆是十年及以上,虽然有换过不同业务部门,但一直停留在大厂。有些同学是出来外面混了几年,最后依旧回归到大厂。

这些同学的落脚点在大厂的原因,一方面是个人比较熟悉内部情况,在大厂有积累自己的人脉,另一方面大厂薪资待遇不错,尤其是早期员工,股票增值部分让他们有非常高的收益,外面难以接住这样的薪水。

比如阿里 P7 或 P8 员工,或许现金部分不如外面的公司,但股票每年会增发,算下来的总包会高于外部的员工。

中小公司真正拿到手的待遇来说,不一定会高于大厂,尤其是明面的现金部分。

中小厂盈利模式相对单一,公司发展的难度比较大,短期内自然无法提供给员工更高的薪水。

不是这些公司不大方,不愿意给员工高薪,而是业务发展受限,无法提供更高的薪水。

这些公司为留住员工,除了授权你带管理团队外,薪水上能做的是给你期权,让你延迟满足。

期权的价值比较务虚,你所谓的总包高于大厂,往往是这部分的价值起作用。

期权是中小厂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对于没有接触过期权的候选人,往往会遇到一些坑。

期权的靠谱程度要看以下几个维度:

1、看期权的具体价格

期权最好有明码回购价,比如字节 132 美金回购,外界按这样的维度评估你的工资水平。

如果没有回购,看公司最新一轮的融资,但这块非常难以评估,因为除了公司顶部几个人知道外,其他人得不到明确信息,包括给你报价的 HR。

有时 HR 为了忽悠候选人入职,过分过大期权价值,把候选人坑得真是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2、看上市的可能性

期权除回购外,重要的路径是去美股、港股等地方上市,在国内上市,目前难度比较高,毕竟国内有盈利水平的要求。

公司业务想象空间决定公司上市的可能性,一层是能不能上市,二是上市后能否保持市值。

至于市值能否进一步提升得看公司机遇,有不少公司流血上市亏得一塌糊涂。

外部环境对中概股互联网公司不够友好,公司市值缩水是必然的现象。

3、看老板的靠谱程度

上市是公司上下同庆的事情,一般老板吃肉,员工喝汤,但有些老板连汤都不给员工留。

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蘑菇街上市,员工以为赚一把,但最后发现兑换比例居然是 20:1,一套房变成一个厕所。

其他公司有上市骚操作,比如上市前给管理层增发大量股票,稀释员工期权价值,或者各种手段逼迫员工离职,或者是低价值回购期权等等。

期权的事情,大家跳槽时务必多留个心眼,谨慎看待 HR 的报价,有时打折 30%-50%都是正常的事情,千万不要听对方一面之言。

Part3、本节小结

公司是跳槽选择的第一步,选择好公司不仅能让你获得更高薪水,而且能让你获得公司背书及提升能力,为下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大小公司仅以市值或估值来评估,分为千亿美金、百亿美金、十亿美金,以及十亿美金以下。 但 大家跳槽可以 加入更多维度,比如 业务 匹配 、发展前景、团队氛围 等 因素,定义你心中的不同公司。

公司规模差异,在“职责、收入”等维度上有明显不同,大公司偏螺丝刀角色,但收入待遇比较可以且稳定,小公司身兼数职,流程不够规范,收入相对受限。

下节会介绍“发展、培训”两个维度,并结合产品经理的发展阶段,给出选择公司的建议。

PS:欢迎关注公众号:张仪说,《跳槽指南 30 讲》更新的文章将会提前发布在公众号上,且后续有一二线大厂面经和内推机会。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BOSS直聘立场。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