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小乔:唐山打人事件,除了发声谴责,更要重建文化


6 月 10 日唐山打人事件被高度关注,很多网友在朋友圈、微博等媒体对打人者表示强烈的愤慨。

除了愤慨,还在讨论为什么戾气这么重,要严惩等等。

其实,是自媒体的发达,使得信息传播的更快、更广了。自媒体不发达的时代,很多打人事件只有很少的人知道。

即便现在自媒体发达亦是如此,比如有身在上海的网友表示:已经 2022 年了,唐山竟然会出现这样的事情,表示难以理解。殊不知,当天的上海金山也发生一起恶性砍人事件。而前一天,北京某运营商发生 90 后员工杀害同事的事件。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在网络搜索中,唐山打人热度明显高于另外两起事件,是因为唐山打人事件更严重吗?

不,是因为知道唐山打人事件以及经过的人更多,而另外两个事件都没有上热搜,因为有的人发帖已经被和谐了,有的文章今天已经看不到了。

所以,并不是戾气比之前更重了,而是现在偶尔可以看到一些事情了。

其实,了解的越多就会越气愤,同时反应出的问题越多,想写的也就越多,但是,作为自媒体的一份子,要多传播正能量,毕竟热搜都已被压下了。

所以,还是从营销的角度聊聊唐山打人事件吧!

▲曲线思维

多数人看到这类打人事件,第一反应是愤慨,很多人表示希望枪毙打人者。既是对打人者的制裁,也是对其他人的警示。

愤慨之后,如何避免发生在自己身上?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的网友认为少去烧烤店、娱乐场所等,有的人认为远离带有纹身的人等等。

这是销售思维,是一种直线思维,打人者要付出代价,而避免也是最直接的避免接触。

我们先看对打人者执行枪毙,是否能够避免不再发生类似的悲剧呢?

显然是不能的,因为自古就有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的法律,但到目前为止,依旧没能杜绝。对 FD 的打击越来越大,但也没能杜绝。

而少去烧烤店、娱乐场所,远离带有纹身的人也只能避免一部分,因为不是所有的犯罪人员都会在这些特定场所出现,也不会都带有纹身这样明显的标识。

所以,加大制裁的力度和远离一些人、地点,只能减少,并不能杜绝。

营销思维呢?前面文章说过:营销是曲线思维

在《引爆点》中有共同点的案例,20 世纪 80 年代,纽约市犯罪率达到一个高峰,是没有法律制裁吗?还是制裁的力度不够?

显然不是!

90 年代纽约暴力犯罪呈下降趋势,且不是渐进下降,是法律更加的严厉么?

也不是!而是一种“曲线治病”的方式,比如通过治理列车上乱涂乱画和逃票现象,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地铁上的重大犯罪事件减少 75%。

显然,在这个案例中,曲线思维更有效果。

▲如何增加见义勇为

在唐山打人事件中,除了打人者与被打者,还有一些“观众”,他们为什么不见义勇为?

如果,开始这些“观众”就站出来,是否还会发生严重的打人事件?

我们换一个简单一点的问题,陌生的老人摔倒了,你会扶起来么?这是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做到的事情,但是有多少人会扶呢?更何况面对一群喝了酒的打人者,你会见义勇为吗?

现在见义勇为的门槛很高。


面对一群喝了酒的打人者,一个人过去不一定有能力帮人解围,自己也可能受伤。


解围还要掌握方法,打人者没有对你动手,你就不能下重手让其丧失行动能力,否则可能是故意伤人,过后可能还要面对打人者的报复等等。

无论是受伤、故意伤人还是过后的报复等等,都会影响到自己或家庭。

所以,见义勇为不仅仅是提倡,还要解决后顾之忧,才能促使更多的人见义勇为,才能从侧面降低一些故意伤人的行为。

▲如何降低因喝酒引发的悲剧

在唐山打人事件的讨论中,很多网友认为酒是原罪,认为打人者是喝了酒才会滋事,而被打者也是因为喝了酒才会用酒瓶打男子,从而激怒了打人者。

因为喝酒导致家暴、打仗、肇事的例子并不少,所以网友认为酒是原罪,应该对酒进行管控,而且要经常宣传喝酒要适量等内容。

香烟盒都会印有吸烟有害健康的字样,降低吸烟的数量了么?

很多人吸烟是在学生时期开始的,家长发现以后都会进行管控、教育,结果是长大后成为了一个老烟民。

所以,力度不够的管控、宣传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根源还在。

一些学生吸烟是看到大人吸烟从而模仿,更多的是认为吸烟是一件很酷的事情,还会讨论香烟夹在食指、中指的指尖位置与根部的区别,烟圈怎么吐,怎样的动作更拉风等等。

所以,凭家长怎么说、怎么做,也没能阻止学生吸烟,因为叛逆期的孩子误以为坚持是一种勇敢。

所以,防止学生吸烟的最好方式不是强管控,而是要通过圈层文化。

学生想要更酷、想要勇敢,是为了让同龄人认同,如果吸烟会得到鄙视、叛逆会被朋友疏远,他才会改变,因为人是群居动物,年龄越小越怕被孤立。

回到喝酒的问题中来,酒文化已经根深蒂固,很多时候喝酒已是身不由己。

比如某些地方交朋友要喝酒,不喝醉说明你不真心,没有交朋友的态度;比如某些地方谈合作要在酒桌上谈,喝开了合作好说,否则谈什么合作?

随着喝酒出事同桌人也要担责,劝酒有所下降,但潜规则依然在,我不劝你酒,但你喝多少是你的态度。

与上面的例子相同,担责可以降低,但不能杜绝,因为根源还在。

喝多了被看做是一件很 low 的事情,会被疏远,才会从根源上避免醉酒后的一些情况发生。

而对于交朋友要喝酒、谈生意要喝酒等,需要新的文化来替换。

▲如何避免冲突后的悲剧

在唐山打人事件中,反复看了视频,打人者很“专业”,配合也很“默契”,因为这并不是第一次,而是有多次案底了。

有多次案底依然嚣张,这个问题就很值得深思了。

猴子拿香蕉的实验了解一下,猴子作为智商低于人的动物,在经过多次的条件反射都可以控制欲望,而唐山打人事件中,为什么多次案底依然嚣张?

唯一的解释就是惩罚不够,至于是判决的力度不够,还是执行的不到位?是需要反思和解决的。

只有惩罚超过能够形成条件反射中的惩罚,才能避免打人者再次伤人。

把问题的维度升高,如何避免人第一次伤人?很多人在第一次伤人之前并没有暴力倾向,很难预防,所以会产生悲剧。

我们常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于思维的不同。

都是一个鼻子一张嘴,智商差距也不大,有的人是老板,有的人只是打工人,差距就在思维。

那么,这些打人者在打人时的思维是怎样的?

在当时,动手解决问题一定是最快速、最有效的方式,如果他认为讲道理更有效,还会动手么?

那么,这种思维是如何形成的呢?

比如校园霸凌,这个词并不陌生,很多从学生过来的人,或直接、或间接的经历过。

卫生间是校园霸凌高发地,这里没有监控,所以,即便发生校园霸凌,没有明显的外伤,也就没有证据。

比如,A 学生看到 B 在卫生间打了 C 学生一巴掌,C 学生应该怎么做?打回去还是告诉老师?

多数人会告诉孩子,受欺负了要找老师,老师找到 B 学生,B 学生不承认打了 C 学生,而 C 学生又没有证据,老师只能批评、教育。

第二天,A 学生又看到 B 学生在卫生间打了 C 学生,而且是两巴掌,C 学生打回去还是告诉老师?

C 学生直接打了回去,B 学生被打了,从此 C 学生不再受 B 学生的欺凌。这件事情后,A 学生和 C 学生会形成怎样的思维模型?

被欺凌,在没有证据的时候告诉老师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更被欺凌,打回去才是最快速、最有效的方式。

这是很多学生看到或经历过的事情,即便是长大以后更成熟了,这种思维也存在,在特定的场景会被激活,发生冲动的事情。

一个人形成的是思维,一群人形成的就是文化了。

在该圈层文化中,这种思维会不断的验证、强化。所以会有屡教不改的说法。

其实,屡教是很难改正的,很多企业都会通过宣传建立企业文化,甚至会加入制度来建立企业文化,但是,建立的企业文化并不能达到预期。

建立文化要利用群体思维,分割原文化,不符合新文化的被鄙视、被孤立、被否定,才能更好的建立新文化。

▲总结

对打人者的严厉制裁只能减少发生的概率,并不能杜绝。

曲线思维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重新建立文化要分割原文化,不符合新文化的被鄙视、被孤立、被否定,才能更好的建立新文化。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BOSS直聘立场。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