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的「越轴」和「跳轴」,如何处理才能显得不突兀而且有艺术感?

回答·46
最热
最新
  • 调度 用那个调度解决 人或者道具的象征意义
  • 首先要明确轴线这个影视概念的意义,轴线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人为设立的。它的存在是为了让拍摄者明确画面中的被摄物体有没有对撞冲突。 比如拍摄人物的时候产生越轴,人物的朝向和位置就会显得很突兀,但有时候突兀不是坏事,电影艺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所诠释其艺术内涵的视听语言。 当要表现两个人对话矛盾冲突不断的时候使用越轴拍摄,画面内容的矛盾冲突和外在形式的越轴混乱实际是就是一种融合。可能就是您想表达的艺术感。
  • 看你怎么用。先不说艺术处理上的选择。解决方式和使用方法很多教科书上都有,默认情况是不用越轴跳轴,因为屏幕是平面的,任何轴向的改变会引起视觉向量方向的混乱,通常会用特写、空镜头,中轴机位镜头解决(方法很多)。但选择时唯一的考虑因素就只有一个,适不适合,这是唯一标准。
  • 这个问题:其实看自己对镜头的理解/以及内容表达手法…影像叙事中轴线可以让观众更清楚的感受到人物及对话人的方位/…越轴和跳轴是可以影响影片节奏/…内容的含蓄语言/有时候为了叙事的反转啥的也可以利用轴线去表达…最终都是服务于内容…看自己怎么理解和使用/…
  • 在那一组镜头中,你想给观众不适感来达到表达影片中主人公的某种情绪时 可以试试
  • 看影片需要什么样的情绪。
  • 越轴的情况时有发生,不过大多数导演在进入剪辑流程之前不会注意到。越轴的意思是摄影机放在了轴线的另一侧,从错误的180°圆弧中拍摄了选用镜头-在观众浑然不觉时有效地扭转了既定的左右方向并倒置了电影空间。在如图4.13所示的系列镜头中,前两幅图是重复我们之前给出的例子,但第三个镜头是错误地越轴拍摄的。结果是得到了角色B很棒的特写,但是如果不把三个镜头剪接到一起的话,真正的错误是不明显的。B的银幕方向和轴线都被翻转了,因此这个剪接毫无意义——因为现在A和B看起来都以同一种形式坐着、看向画幅右方,彼此之间没有来回对视,这跟之前大景别镜头中确立的完全不同。
  • 怎么说呢,张艺谋越轴就是合理越轴,你要是越轴就是基本功不扎实,拍的烂。自己细品
  • 越轴和跳轴就不该有艺术感。 不突兀则是对的,甚至最好不被察觉。 首先要理解轴线的意义,我看有评论说轴线并不真实存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的,但也是错的。 轴线的本质是“关系” A 和 B 说话,那 AB 之间会建立一条轴线。 但 A 如果有句话是对 BC 两人说的,那同样会建立一条轴线。而这条轴线与 A 单独对 B,是不一样的。 同理,哪怕是 A 拿出手机看消息,A 和自己的手机也会建立轴线,很多片拍手机特写,带错肩,同样会产生突兀。 轴线关系在一般条件下是不能错的,某些条件下,可以通过“大特写”来转接,但这不是好的做法。(虽然也可以) 当一场戏过长,或者主被动关系发生转变时,可以考虑越轴拍摄,但越轴的时机与技法,的确需要精心设计。 假设 A 和 B 说话,A 在画左看画右。那根据戏的不同,可以有很多办法。 1 调度越轴:A 训斥 B,B 无奈离开,与 A 擦肩而过。A 叫 B,B 转头,对话。此时不需要摄影机越轴,由于身位的变化,轴线本身发生了扭转。A 自然成了在画右看画左。 2 对内锚接:A 训斥 B,B 低头。此时由于 A 的台词击中 B 的内心,只要戏剧内容是 B 的内心纠结或者抗争。那无论是用跳切,还是摄影机平移,都可以在拍 B 的时候直接跨轴。简单例子就是 B 低头的近景,接越轴角度 B 的特写。由于这段戏是 B 对内的,所以他不产生轴线。(哪怕画外 A 的词没有停) 在这个特写中,B 已经是在画左,然后他抬头,再次反驳,开词。已经是看画右了。那就可以顺接对面对画左的戏。接下来的戏边全都是轴线这侧完成。在两人完全不挪位的情况下,完成越轴拍摄。 3 摄影机移动。这个就比较简单,摄影机运动过去就完事了。但一样需要和戏剧内容配合。同样 A 训斥 B 的戏,A 的词很重,打中 B 内心。但我们不表现 B 的表情。在拍 A 带 B 肩的镜头时,直接在 B 身后平移机位,跨过 B 的后脑,通过过程中焦点给到后脑勺,去强调 B 的心情。并且最终到另一侧过肩。镜头从带 B 左肩,持续到带 B 右肩,拍 A 的画面。那下面自然可以顺接 B 看画右的镜头,完成越轴。 4 空镜或第三方转接。这是最简单的,但一样需要设计。我们可以直接在对话中跳切空镜,一般是局部,比如桌上的水杯,灯,摇摆的树枝等等。然后无论是一镜,或者是再给一刀,从此空镜来交代另一角度的两人关系,即可。 举例:一样是 A 训斥 B,两人坐在窗边,我们在屋子里拍,A 画左看画右。我们在对话中某句词,直接跳窗外的树。然后这个拍树的镜头摇到窗子,是从窗外看两人。此时当然 A 是在画右看画左了。并且这个交代无论是全景还是两人中都可以。接下来的戏就全都可以在窗这侧的轴线完成。 如果可以设计演员视线,那是最好。A 训斥 B,我们拍窗外树的空镜。下一镜,带树的前景关系,拍 B 在看树。然后 B 的视线收回,去看 A,正好是看画右。也完成了转接。 这个物体,或者说局部空镜。甚至不需要在窗外。比如拍门,然后拉出 A 或者 B 的关系,同样能完成越轴,但依然,得和戏剧内容相呼应。 既然物体可以,那人也可以。无论是人在做什么,路过,还是第三人加入对话,都可以成为越轴的转接点。这个就不赘述了。经典的例子就是门口来了个人,带 AB 的关系拍门口的 C,接下来 AB 重新对视说话,越轴都已经完成。 4 直接跳轴 这种手法是根据戏剧情境,直接利用跳轴所导致的突兀与困惑感,来强化戏剧内容。一般会反复错轴拍摄,并且戏很激烈或者诡异。建议慎用。不是大师真的玩不转。就好像毕加索不讲透视不是他不懂,而是他太懂了一样。 其他方式还有很多,但都是这些的延伸或者夸张化。不讲究的只要给个全景,接下来直接跳。但老实说还是看戏本身。重要节点可以跳,普通的水词你跳就莫名其妙。当然,我本身是倾向于好好设计越轴点的。 再者,轴线的难点从来不是越轴,而是怎么分类,怎么归拢合并轴线,怎么处理多人的单群关系。两人一轴,三人则可能六轴,4 人最多可以 18 轴。那种群戏,会议等等。一对多,对几个组,还有私下,眼神交流等等轴线才是最难的。群戏怎么并轴,比怎么越轴要难多了。 真拍戏拍多了就知道,合理越轴点无处不在,难点是读透剧本,领会和设计戏剧情境,怎么拍出韵味和展现故事。越轴属于基础中的小进阶,是可以熟能生巧的。
  • 镜头语言是辅助叙事,氛围造势的。特定的类型片,比如人格分裂的,内心戏、独角戏较多的,越轴整活儿,越别扭越来劲。常规类型,还是不越也罢,进了后期就发现自讨苦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