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一本书是好书?
回答·40
最热
最新
- 同样一本书,对于不同的人来讲,意义或者说是价值不同。即便是同一本书对于同一个人不同处境不同年龄不同处境下的价值不同。 看一本书是不是好书,最重要的是看能不能启发思考,让自己有所受益。我以前会很关注那些书的名头,觉得大家都说好的书肯定都很好,但是抱着功利心去读,完全体会不到大家说的那种好。后来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即使读小说也能收获良多,当然,真正好的作品一定是经得住多读的,且每次读都能带给人新的感受。如果还感知不到什么是“好书”时,就把自己当作一个谦卑的、无知的人,去读所有没读过的书,并且带着发现的眼光。(再烂的书也会有可取之处,或者说引起你思考的地方)读多了,就会发现自己的口味变挑了,有些书看不入眼了,“好书”与否,你心中已有答案。 从理性的角度, 1,拿过一本书,稍微打量一下书的装帧,也仅仅是看一下就好。不是装帧好就一定是好书,但一本好书一般不会装帧和封面设计都不会太烂。一个好的装帧就像是看到这本书的第一面,就像是和一个人初次见面,第一印象很重要。 2,看作者。书籍是思想的载体,一个作者站在什么样的高度,就有多么宽广的视野。他有多么深厚的学识,就会有多么深刻的见解。好的作者,往往是我们判断这本书是否是一本好书的重要因素。 3,第三要看出版社,例如字典这类工具书要看商务出版社。许多优秀出版社出自人民出版社,好的出版社对于书稿的审核更加严格。 4,当然,我们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擦亮自己的双眼,让我们阅读人类智慧的顶尖精华,成为真正成功的人士。 5 尽量对自己所读做一个简单回顾,看书的时候用学习的眼光,挑书的时候多用分析的眼光。 标准,也不一定随时适用于任何人。对自己有益处,都可以成为 好书。
- 这个世界上,有超过 99.9% 的书,都是不bai值得去读的。你可能觉得太夸张了,别着急,我给你算一笔账。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报告,2017 年,全国出版的新书超过 25 万种。怎么叫「种」呢,一套十册也算一种,但是我们姑且就算一种一本吧。对于一个普通人,一年可以读多少本书呢?有人一年读两本书,有人一年读二十本,我现在成为了一个自由职业者,粗略估计,一年读书也就在两百本。我知道,单纯谈每年阅读多少本书,其实是很粗暴的。但是我们只是为了方便算这么一笔账,就算一年能读下 250 本书吧,和那 25 万种相比,也只是 0.1% 啊。这还仅仅是每年的新书。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就是天天读书,把所有的时间用来读书,每年读 1000 本也不是没有可能,对我个人来说,我并不觉得这样的生活有什么不好。可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阅读毕竟还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工作,去生活。所以,开头那句话应该这么说:这个世界上,有超过 99.9% 的书,也许值得读,也许不值得读,但是对不起,我们真的没有时间去读。我们常说书籍是「精神食粮」,其实很多读书的道理,就和吃饭差不多。我们如何决定自己要吃什么?首要的是看身体需要什么。自己的口味,别人的推荐,都要往后排,先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想增肌就得补充蛋白质。想提高免疫力就得补充维生素C。像我这样的胖子,就只配和小白兔共享一种伙食标准。读书也是一样,阅读的领域,首先要契合人生的大方向。你最希望了解的领域,你最希望掌握的技能,你最希望解决的问题,由此作为你的方向,去选择阅读的领域。如果阅读和你的工作、生活、学习分得太开,是不好的。有人会说,缺啥学啥,这会不会太功利了?问题在于,阅读是一件投入很多,收益又很慢的事,如果再和我们的日常分得太开,很难有人能坚持下来。更何况,我们培养一种习惯,往往是从功利的角度入手,坚持的时间长了,就催发出非功利的动因了。比如跑步,绝大多数人开始跑步,都是拿到自己体检报告的第二天,你说功利不功利?但是跑着跑着,不还跑出信仰了么?还有一点提醒大家,就是有的人不甘于缺哪补哪,而是希望一步到位。总有人告诉我说,他读书是为了寻求一种智慧。然后去读王阳明,去读身心灵,去读厚黑学。其实一问到底人生碰到了啥问题,就是 PPT 做不明白,至于麻烦人家王阳明老先生么?在我目前的阅读中,最接近于大家想象中那个智慧的描述,出自于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而查理·芒格恰恰强调的是要尽量多地掌握各个学科的思维模型,将这些思维模型组合起来使用,当你的思维模型积累的越多,才越能看清这个世界。所以,警惕想要借助一本书或是一套书,就能获得人生终极智慧的想法。我给这样的想法起了个名字,叫做「仙丹式阅读」。人间没有仙丹,天天琢磨吃仙丹的,最后都不怎样,一口一口吃米饭面条,才真的让我们有动力往前走。
-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见解,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 第一个,好书的定义我给不出,这个概念我认为,属于那种大家几乎约定俗成,却又不能清楚的给出概念的,举个例子,很有可能不恰当,希望你不要在意。你能说出生活的定义是什么吗。 我给出的好书的定义是,值得读的,有价值的,能从里面吸收营养的,是人类社会进步体现的,或者能反应一个时代的面貌的。 范围如何划定,比方说吧,现代汉语词典,这就是好书,因为他规范化了现代汉语的一些常用说法。这样来看,权威性,是好书的一个特性,但不是全部的好书都有这一特性。类似的特点,我就不再唠叨了。好书本身的特性,你自己去慢慢体会吧。 我再说几个外部原因,比如说影响最大的,出版社,你在百度豆瓣知乎谷歌,都会有一堆人告诉你,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人民文学上海译文译林上海古籍,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等等等,各种分类,各种所谓的见解经验,他们说的都对,似乎都不算都对。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和他们这些意见是一致的,第一,每个出版社都有自己擅长的或者传统的一块,还有一部分,我感觉似乎是卖了洋码什么的,挂个名字而已。 出版社里面的编辑,无论是文字编辑,还是封面制作,书籍的印刷装帧,都是书籍质量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就不继续举例子了。 第二个,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书。我给出的答案很简单,两个字,兴趣。如果让我详细的说,我会继续举例子。书籍的海洋,就好比你去吃一万块一次的自助餐,你可以吃海鲜,你可以吃羊肉,你可以喝清酒,你可以吃哈根达斯……(我真没吃过啥好的,编不下去了)。于书籍来说,你可以看文学,你看工具书,你可以做教辅,你可以地图,你可以看不同文化的甚至不同语言的。 那这个过程是怎么样的呢。首先,你要尝试着去看看你感兴趣的,然后再判断你是否真的感兴趣。比如我小时候想去当兵,但我后来终于没有去当兵,因为我视力不合格。后来也慢慢不再喜欢齐步走正步走或者火箭兵飞行员。。。你可能认为你喜欢看侦探小说,但是你看了几部,你会发现,你并不是很喜欢推理。。还有一种可能是,你并不知道你喜欢看侦探小说,无意间看了卷福的电视剧,决定看看柯南道尔的原著,然后一发不可收的便爱上了侦探小说,你可能会接着看尼罗河上的惨案或者奎因的书。 生活是你看书或者选择看什么书的一个很好的温床。 你会生活,就会阅读了,你会阅读了,可能也就更爱生活了。
- 首先,名人名家的经典之作。 第二,反映时代特点的最新之作。 第三,内容符合学习目标,程度适合于自己的优秀著作。 最后,要读自己愿意读的书。
- 看了之后有所感悟
- 好书,最起码要读的下去吧, 然后其次就是能不能让读者有正能量的收获,以及学习到一些正能量的知识
- 能让你提升或者长见识的书,就是一本好书。有些大咖的书写得很有深度,或者发诸真性情,读过后要么让人胆寒于罪恶黑暗,要么让人悲怜难释,实际上都不太适合一般人阅读。我主要说的是小说。天真简单而又能给人以启迪教训的,就是一本好书。就像诗经,虽然现在好像不太好懂,但在它们出现的那个年代就是简单天真朗朗上口,而又有所表达有所开释。小说要做到这一点确实很难,我知道很多小说,觉着有些默默无名的小说也很好,能做到简单天真而又给人启迪,还有一定表达,关键是还很有意思。我这样说你们可能不信,得举个例子,《星1际2文3明4播5迁6传奇》你们可以看一下,除了行文略涩,其它的都符合我说的好书标准。书名里没有数字,我刻意加上的,是为了阻止你们复制搜索,不感兴趣的就别看了,感兴趣的就手工输入进行搜索吧,看看是不是简单天真而又给人启迪,还有所表达,还很有趣。 有些大咖的书,发诸真性情太厉害了,看过书中的悲剧人物,悲悯上头,有时候真的能催生出白头发来。哪本书能这样?我先不说,反正我是觉着这样。
- 想要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阅读,其实很简单,每个人看书都是有目的的,想清楚你看书的目的,并找到能够让你达到目的书就可以认定为是好书。
- 鉴别一本书是好书,可以从以下几点判断: 首先,名人名家的经典之作。 第二,反映时代特点的最新之作。 第三,内容符合学习目标,程度适合于自己的优秀著作。 最后,要读自己愿意读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