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咨询的角度来说,「哭泣」这种行为应该被鼓励吗?
回答·140
最热
最新
- 不管那种角度眼泪可以洗涤心灵的污垢,心理正常的人每一个月都要哭泣二到三次才会更健康,那如果是在咨询,如果咨询师感受到来访者有情绪压抑在内心,还是有必要鼓励对方释放宣泄出来。 但还得看对方的态度有意愿度。 谢谢,个人感受,仅供参考🙏
- 这个行为应该被允许,因为咨询本来就是一种认识自己到了解自己到接纳自己的过程,所以应该被允许,并被尊重,哭不是好与不好的代表,应该看到情绪和行为背后的自己
- 我觉得这应该从两个层面来说。第一个。哭是一种情绪的表现,如果他觉得不舒服可以使用哭来表达。他既没有伤害别人,又没有伤害自己,他用一种既经济又环保的方式去缓解了自己的情绪。为什么要阻止?第二个。他的哭给周围人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比如说是情绪勒索,他希望用哭去掌控别人,那就需要去处理了。当然,对于哭泣这个行为应该被鼓励吗?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在这个来访者。如果说她准备好去处理这个哭泣这个问题,那您的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如果说他没有准备好去处理这个哭泣这个问题,而哭泣是他唯一能够想到的保护或者是处理问题的一种方式。那就先不动刀子。
- 您提到这个问题至少设计 2 个层面。一是咨询伦理。二是咨询实务。从咨询伦理的角度,就是以来访者受益为原则。所以就看这个行为是否符合来访者的初衷(比如在结束咨询阶段,太多哭泣反而会削弱来访者的自主能力,增强了对咨询师的依赖,所以是建议鼓励的)。二咨询实务。若在构建咨访关系或收集信息中。允许或鼓励来访者自由的表达情感,利于提升咨访关系,并通过语言行为收集更多信息(比如,来访者多次在描述原生家庭中抽泣,我们就可以引导他发现认知冲突的来源),所以可以适当鼓励。 总体还是要关注来访者的利益,而非彰显咨询师的驾控,否则极易弄巧成拙,造成咨询脱落。
- 从心理咨询的角度来说,哭泣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表达方式,应该被鼓励。以下是一些心理学原理支持这一观点: 情绪释放:哭泣可以帮助人们释放内心的负面情绪,如悲伤、愤怒、恐惧等。通过哭泣,人们可以将这些情绪从自己的心理系统中释放出来,从而减轻内心的压力和负担。 情绪调节:哭泣有助于人们调节自己的情绪。通过哭泣,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并找到适当的方式来应对这些情绪。 社会支持:哭泣可以寻求他人的关注和支持。当人们哭泣时,他们可能会得到他人的安慰和帮助,从而减轻内心的压力和负担。 情绪认知:哭泣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知自己的情绪。通过哭泣,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并找到适当的方式来应对这些情绪。 心理健康:哭泣有助于维护心理健康。通过哭泣,人们可以释放内心的负面情绪,从而减轻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 社会文化: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哭泣被认为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表达方式。哭泣可以寻求他人的关注和支持,从而减轻内心的压力和负担。
- 应该也不应该,因为那是一个情绪的发泄,不过最好是有人倾听的时候,需要一个人去平复他的心情,不然哭过头了容易失控,崩溃
- 个人认为成人哭泣很多时候是一种宣泄,情绪释放的一种,可以被鼓励,但提示一下,也不能太长,过长会对身体不好。而小孩子当中的哭泣除正常宣泄不开心外,有时还因得不到某种东西用哭泣要挟等这样需要正面引导,可以哭泣但哭完记得思考一下!
- 这个问题,不是单一的。首先我们可以知道哭泣的话,它是有几种可能性引发的,他是处于哪一种情景之下的哭泣?因为每一种情景之下的哭泣的意义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小孩子的哭泣,婴儿的哭泣,得不到玩具的哭泣,不会做作业的哭泣,他每一种哭泣都有不同的意义的。 那如果是哀伤地哭泣的话,那是值得去鼓励他哭出来的,因为哀伤告别的话,是我们人生最好的疗愈,因为只有先解出来,我们的内心才得以平衡。
- 哭和笑都是喜怒哀乐等情绪的显化表达,如果从情绪产生和表达的角度上来看至少要分以下集中情况: 一、原生情绪,是由具体情境和事件引发的由于内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或失去而产生的情绪,甚至在场的其他人也能被触动,有共情的感受。比如允许接纳信任尊重理解等心理需要被侵犯或缺失引发的委屈悲伤愤怒,或生离死别等事件产生的悲伤情绪,这类情绪的引发过程中,哭泣的表达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尤其在咨访过程中,来访者如果可以表达一些长期压抑积累的情绪,对疗愈是有积极作用的。 二、派生情绪,也叫工具情绪,具体情境或事件和情绪的关联性不大,来的快去的也快,在场其他人很难理解和同理,有表演的感觉。比如小孩要玩具时的哭闹,恋爱中情侣间无理由的作闹。这类派生情绪是不应该鼓励的,之所以叫工具情绪,是当事人把这种哭泣的情绪表达用于控制他人就范的工具,如果鼓励这种行为会强化工具的有效性,屡试不爽当事人会渐渐混乱和原生情绪的区别,不但周围人会很难受,当事人也会失去对内在心理需求的及时觉察,对个人成长的作用是消极的。
- 應該,哭泣從醫學角度是在為身體排除毒素。對身體沒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