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原型时,经常会漏掉很多的使用场景,如何去改进?

回答·7
最热
最新
  • 从三个阶段讲 一、画原型前 很多产品经理拿到需求后,直接在脑中构思一下就开始画原型,但实际上在原型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第一步:梳理需求(工具:Excel) 一个需求清单(需求池)是很重要的,你要把收集到的需求梳理成表格,标注提出者,提出时间,背景,以往(当前)处理方式,被提出次数,紧急程度等。这个梳理工作有助于存档,为产品设计提供依据。 第二步:设计功能结构(工具:mindmanager) 根据需求清单,进行功能结构的设想,这时需要考量需求清单中哪些需求可以合并通过一个功能模块实现。脑图的梳理也可以作为原型设计的结构参考(注意是参考,因为实际设计起来会变!)。 第三步:梳理业务流程图(工具:自己用着顺手的即可,推荐 mindmanager) 业务流程图分为两种,一种是简单版,只梳理出各角色主要操作内容即可,不涉及具体步骤及验证;第一种和相关部门确认无误后,再设计复杂版,包括每一步验证,正常情况及异常情况的判断。 流程图的梳理非常重要,这是用来确认每一个角色的业务流程是否合理,整体流程是否能走通的。 二、画原型阶段 1.在画原型时,不必严格按照设计好的功能结构和流程进行,因为最初的设计肯定不是完全合理,也并非经过全面考量的,所以原型阶段实际上也是功能结构和流程的验证过程。 2.原型中的内容要举例而不是占位。举例的过程中很多细节就会被思考到。比如时间,是精确到小时还是到秒。 3.如果从 0 开始,先做好账号角色权限体系,如果非从 0 开始,先明确好账号角色权限体系! 4.原型过程中,不断向也许相关人员进行调研,收集反馈,频繁给研发演示,不要担心被吐槽,前期被吐槽得越多,后期改动越少。 5.原型全员评审至少三次,并组织原型测试 三、画完原型后 原型完成后,还有很多工作,其中至少要有三项输出: 1.字段说明文档。详细定义每一个字段的要求、格式、更新机制、异常值默认值等。 2.异常说明。产品经理的最大价值在于对异常状况的思考,前期想的越多,后期的改动越少 3.全局说明。对于通用模块、复用数据的模块要说明出来。 以上流程执行下来,再多和各部门沟通,相信漏掉的内容会少很多。 最后:没有完美的产品,这才是迭代存在的意义~
  • 通过PRD互补 产品设计时,先有MRD(大致解决方案及目标)、再有流程图、原型,最后是PRD 写PRD时,一般是参考原型写的,但具体写的时候就会发现有很多遗漏的地方,包括流程图等,前提是业务熟悉
  • 先画流程图,再画功能脑图,最后画原型
  • 我的方法是先梳理业务场景,根据业务场景梳理业务流程。根据业务流程分析功能点,写出具体的每一个功能点,然后对照业务场景,最终再进行设计。复盘你的功能点和流程,场景的对照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 产品不是一次成功的,也是完美的产品越是要时间积累刀刻斧凿,只有上线了才知道,你设计的功能是不是大众需求,所以先保证核心需求上线,然后以小步快跑的方式进行更新迭代
  • 将场景细化、封装,具体颗粒度可按个人习惯去设计。 随着时间推移,封装出的功能模块所对应的场景会越来越多,对于原型设计来说,无非是功能模块的组装+细节的调整
  • 正常情况 1.项目起始《医疗特征分析》未转化成设计要求到位; 2.设计过程,新增场景未转化设计到位。 还只是一条,对产品要求未转化到位,或形成的追溯资料,不易追溯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