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经验的全屋定制设计师,想转行换个双休工作?有什么建议吗?
毕业以后一直在做全屋定制设计师,一边干,一边想着一定要转行,就这么浑浑噩噩的过了六年。
今年刚结婚,心态炸了,我对象和我的休息时间完全不一致,我想换个双休的工作,但是又没有什么经验,今年 28 了,大专学历,再报培训班学出来也快到头了,各位有经验的大神能不能给提提建议?
对象在北京,我不想异地了,去北京大专生有什么出路吗?
回答·91
最热
最新
- 和商业挂钩的公司大多没有双休的。还有一类就是配套关联企事业单位的,人家周末是双休,所以这样的公司也是跟着一起休的。定制设计师这个行业在哪个公司都做不到双休的,你得换行业了。
- 根据自己的特长,再选择行业和岗位
- 首先先考虑转行工资会有一个缓和期,不要急于工资高这方面,隔行如隔山,要适应一段新行业的工作模式
- 01 提问对象为什么撒谎 我的工作中,经常有很多调研。“做调研”这三个字的同义词是什么?很多人会说“问问题”。 没错,做调研,80%的时间是在问问题。但是,问问题只是调研工作的形式而已,真相不是谁都能拿得到。 因为,在你和真相之间,永远横着一个难题:你的调研对象很会“撒谎”。 1982 年,可口可乐在美国 10 个城市,进行了大约 2000 次的访问,问题是,“可口可乐配方将添加新成分,使口味更柔和,您会喜欢吗?”结果一半多消费者回答“会”。 你看,调研的区域很广泛、样本也足够大,按说这种调研的指导性应该很强。所以,可口可乐就全线采用了新配方。 结果上市没多久,那些传统可乐爱好者就强烈反对,甚至上街游行抵制”新可乐“。原来说喜欢的人也变了态度。最终,可口可乐不得不恢复配方。 消费者为什么欺骗了可口可乐呢?我知道很多同学对可口可乐这个品牌的来龙去脉已经非常熟悉了,所以,你可能会说:经历过二战后,可口可乐的品牌和味道已经完全融到美国精神和文化里去了。 忽略了文化层面的需求,把它当作普通饮料一样去做口味调查,本身就是愚蠢的。你的分析没错。但我想说,就算我们先排除文化这一层影响,单从他的调研问题看,也一定会得到错误的答案。 我们看他的问题:“可口可乐配方将添加新成分,使口味更柔和,您会喜欢吗?” 他把“新配方,更柔和”这种正面感受直接告诉了消费者。 而消费者都是不愿意思考的,当然会顺着他的想法说。这样一来,即使消费者本来没想骗他,结果还是骗了他。 所以,想从消费者那里拿到可靠的一手信息,可不是容易的事儿。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我们搞调研的人在面对调研对象时,就像审讯员面对嫌疑人一样,必须抱定了面前这个人一定会骗我,但还是要跟他斗智斗勇、想方设法从他身上获得真相。怎么做到的?我们需要修炼一套提问的技术。 今天,我就跟你说说,如何像调研专家一样,通过设计一个“对”的问题,让受访者说真话。 要解决这个问题,得先搞清楚受访者为什么“撒谎”,在我看来,其实无外乎三种情况: 1. 为了维护自我形象,刻意给出假的答案。 2. 误解了你的问题,无意中给出假的答案。 3. 被诱导性问题控制,不自觉给出假的答案。 接下来,我就带你一个一个来破。 02 维护自我形象怎么破 给你讲个故事。有一年,一名黑人竞选美国加州州长,前期的民意调查显示,他的支持率绝对领先于竞争对手,但选举结果让人大跌眼镜:他以微弱劣势输掉了竞选。 是民意调查不准吗?不,是选民撒谎了。原因是,人们在接受调研时不想被认为是种族歧视者,为了维护形象,才说支持这名黑人竞选者。 这种心理非常常见,我们叫它“社会期望偏差”,也就是说,受访者为了满足社会期望,隐瞒了真实想法。 你去餐馆吃饭,老板问你“你对这里的饭菜满意吗?” 你可能说,不错,挺好的。我相信,大部分时候你不是真的满意,只是想让自己显得有礼貌,或者不让老板尴尬。 再比如:“你听过大家都在谈论的传音手机吗?” 不用调研问也知道,这样提问得到的数据一定是失真的。很少有人愿意承认自己对大家都在谈论的事情一无所知,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也会说听过。 尤其再涉及到道德隐私,更是这样,如果你问“你的孩子有过偷窃行为吗”,几乎没人会说实话。 怎么才能避免社会期望偏差?很简单,在设计问题时,你要主动去除或者转移敏感信息。 比如,把“你听过大家都在谈论的传音手机吗”,改成“你听说过传音手机吗”。而更好的问法是:请列出你记忆中的所有手机品牌。 比如前面选州长的问题,你可以这么问:“如果一位优秀的州长,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请你分别对甲和乙两位候选人,在这四个方面进行对比。”这样就会让受访者把注意力放在候选人的能力上,而不是他们的种族身份上。 再比如儿童偷窃的问题,就可以这么问:“有人认为儿童拿别人的东西是不良行为,也有人认为这是强烈好奇心的表现,您的小孩在一个月内随便拿过别人的东西吗?” 所以,当你的提问背景比较敏感时,一定记住,主动去除和转移这些干扰信息,保证他在没有负担和顾虑的状态下回答。 03 误解了问题怎么破 给你讲个段子:一个年轻人看到一个老头和他脚边的一只狗,然后小心翼翼地问:“你的狗咬人么?”老头说:“不咬人。”于是他弯腰拍了拍这条狗,结果被咬了一口。年轻人抱怨说:“你不是说你的狗不咬人么?”老头说:“这不是我的狗。” 我想,你在跟同事或者客户沟通的时候,也经常遇到这种信息错位的情况。 提问的本质是什么?是为了高效地检索你需要的信息。一旦受访者对你的问题本身的理解有偏差,你得到的结论就会变形。 所以,提问一定得聚焦,让受访者清楚地知道你想问什么。 举个例子,如果你准备开一家民宿,想知道人们出行住宿习惯,你可能会问:“你旅行时,经常住哪类宾馆?”结果可能有 5%的人回答住民宿,需求似乎不大。
- 除了会做设计,再了解一下自己,其他的特长吧!根据自己的特长,再选择行业和岗位
- 根据自己的特长 再选择行业和岗位 学历不是唯一的标准哦~
- 不建议你换,今天各行各业都不太好,在自己不熟悉的行业容易挣不到钱
- 除了会做设计,再了解一下自己,其他的特长吧!根据自己的特长,再选择行业和岗位
- 除了会做设计,再了解一下自己,其他的特长吧!根据自己的特长,再选择行业和岗位
- 除了会做设计,再了解一下自己,其他的特长吧!根据自己的特长,再选择行业和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