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公司在裁员的同时,会发布大量的招聘职位?

回答·81
最热
最新
  • 一、不小心裁多了 不要怀疑,真的会有这种马虎公司,而且还不少。即使是一些人事制度规范的大公司也难免犯这样的错误。 这种“裁人又招人”的乌龙,通常出现在公司新领导上任后。很多新领导急于树立功绩,于是一上来就大搞改革,清理门户,把那些他们认为是在“吃闲饭”的人员统统裁掉。结果发现少了那些人,公司根本无法正常运转,只好让HR赶快再招一批人顶上来。 **建议:**把裁员当成闹着玩似的公司,说明制度和领导肯定有一项出了毛病,请慎重选择。 二、营造繁荣的假象 有些知名企业资金运转出现了问题,不得不大量裁员降低成本。但是为了融资或维持市场形象的需要,又会往外放出大量招聘岗位以营造“蒸蒸日上”的假象。 我曾经通过某招聘网站去面试了一家著名的科技公司。这家公司在各大招聘网站上都发布了大量的空缺岗位,公司的流程也很规范,HR给我介绍了公司的各种福利。公司园区在当地的景区附近,园区里有好几栋大楼,很是气派。但是一进入楼内,我立刻觉察出了诡异的气氛。8层的大楼就只有一层在办公,还是稀稀拉拉的几个人。面试官解释说,这是他们新成立的部门。后来面试的过程中,面试官完全不在状态,一副敷衍了事,巴不得赶紧把你打发走的状态。 虽然这家公司的薪水非常可观,而且还提供餐补、房补,但面试中的细节让我隐隐感到不妙,于是拒绝了这份offer。之后没几个月,这家公司就因为非法吸储被立案侦查。同时还被爆出拖欠员工工资、大量裁员等丑闻。 **建议:**对于一些“边裁边招”的大企业,求职者一定要多去打听打听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免得成为无辜的牺牲工具。 三、淘汰不合格的人 不少互联网公司都实行“末位淘汰制”,一般在年终的时候通过绩效考评辞退不合格的员工,空出位置给新人。这就导致在某一个时间点出现“裁员的同时又大量招人”的情况。还有一些公司实行季度考核淘汰甚至月度考核淘汰,这就导致公司出现“一年356天都在裁员、招人”的情况。 **建议:**如果想要进这类竞争激烈的公司拿高薪,那么就要有拿高薪的能力,不然就要时刻面临“被优化掉”的危险。 四、合理进行薪资重构 裁掉“贵”的老员工,用低薪招到更年轻的新人,也是不少公司合理进行薪资重构的一种方式。 我之前工作过的一家外企就是这样的情况,裁员40%,同期发布大量招聘岗位,但薪资比原本降了不少。这一波操作后整个公司的薪水支出明显下降。有人会质疑降薪招聘是否有足够吸引力招到人?放心没问题,公司原来的薪水,高出市场价50%~100%,员工极少主动离职,因为待遇好。后来新招的岗位薪资高出市场价30%,依然能招到人,进来的人稳定性比之前略下降,但在可控范围内。大公司有比较好的培训体系,分工也比较明确,新进员工经过一些时间就能上手,因此即使换血后,也仍能照常运转,甚至更有活力。 **建议:**即使去了福利待遇丰厚的公司也不可掉以轻心,要时刻保持自己的职场竞争力。
  • 裁员的本质,是失去了性价比 很多人都会觉得,公司是一个万恶的资本家,不断的在压榨员工的空间,用最低的成本,最便宜的人,获得最高的利润! 其实,当你真正经营或管理过公司,你就不会这么想了! 我认识并服务过很多老板,他们都深深认同一个道理,人才不贵,但庸才最贵! 如果你创造的价值高于你的成本,你就是赚钱的机器, 如果你创造的价值低于你的成本,你就是赔钱的累赘, 谁不喜欢赚钱的机器? 不同的水准,创造的价值绝对不同,公司不会只用最便宜的人,而是性价比最优的人! 不被淘汰的方式,就是与这个社会保持同频,最容易被裁的人有两个特点: 1、高薪低能-在应该有的年龄做不到应该有的层次 2、高龄低能-在应该有的位置做不出应该有的价值 你说,面对你的是什么结果? 讲一个故事吧,很真实,很残酷! 我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一个 CEO 发了一段话:“裁了 40%的人,公司业绩却上涨了 40%,终于不用再负债了!” 我问他:这是真的么? 他苦笑着给我说:精简了团队,公司的业务增长反而比同期更高了,以前觉得事情需要精细化分工,搭建了不少人,占用了管理成本与人工成本,但是没有任何成绩,给员工谈紧迫感没反应,谈压力不在乎,谈 KPI 不接受!一气之下全裁掉! 未来招人只有两个标准: 1、具备成熟经验,2、承担明确 KPI 指标; 岗位发出一小时,应聘高达几百人,还有达到条件为了抓住机会,自愿降低工资的! 以前需要几个人完成的事情,现在 1-2 人就能搞定,以前每次都谈不妥的 KPI 指标,换个人就轻松实现!控制住成本,还提高了效率! 如果你是老板,你会不会这么做呢? 尤其是在疫情面前的职场,当你在吐槽抱怨,停滞不前的时候,有一群人会来给你竞争,你做的事情他们也能做,甚至比你的结果更好,成本更低! 你在懈怠时,他们要吃饭,经历过挨饿会不择手段! 最近不断在研究职场的变化趋势,越是研究越是害怕,在疫情下经济萎靡的颇具重生,已经让很多人跟不上了,未来的人才形态严重呈哑铃态分布,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目前面临的就业难,或者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演变成生存难。 关于我: 商业管理顾问、500 强首席人才官 专注:求职、定位、规划、晋升、转型
  • 为啥某公司一边裁员,一边还在招人,到底靠不靠谱,能不能去? 事实上,在各行各业,这种“一边裁员一边招人”现象都比较常见,只要理解背后的逻辑,你就能自己做出客观的判断。 企业裁员,可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1、结构性裁员大型集团内会包含很多不同的业务板块、产品线、区域公司、职能部门等,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业务单元”。每个业务单元就像一个人一样,千人千面,每个单元的工作状态、盈利情况、发展前景也是不同的。一些业务单元,受制于本身发展不利、前景不佳,公司不看好,就会进行裁员,而同时另一些业务单元发展的比较好,就会持续招人。公司内部不同单元的情况不同,盈亏有差异,也难以通过调动安置所有的人,出现这样的结构性裁员非常正常。对于大型集团来说,每年初都是梳理业务线,调整组织架构的时间,因此大家经常会在年初,看到一些公司的某些单元撤销了,大批人出来,而另一些板块却还在招人,这是较普遍的现象。 2、优化性裁员人员优化是近几年很多公司都在说的词,其实就是末位淘汰,只不过过去很多年中国经济增长快,人才供应跟不上需求,企业长期处于缺人状态,淘汰比例很低。而这几年经济增长压力大,很多公司的业务发展并不顺利,市场上的人才供给也越来越充沛,所以不少大公司都在加大人员优化的比例。从我的个人感受来说,七八年前大家谈淘汰是很少的,每年也就是淘汰个位数,后来慢慢出现了5%的强制淘汰率,如今很多企业已经在施行10%的强制淘汰了。对企业来说,这就像是一种新陈代谢,对公司的健康发展有利,一般人员优化都会结合绩效结果,所以每年底和次年初会出现固定的减员,同时招聘更加合适的人。 3、提效性裁员对公司而言,并不是人越多越好,很多人都会有一个感受,就是本来一个人干很快能搞定的事情,分给两个人做反而效率变低了。这就是典型的大公司病,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人多之后,企业运作效率会显著下降,出现人员冗余、工作低效、人浮于事、推诿不作为等,等有一天老板忍受不了这种情况,就会要求重新梳理团队、减员增效。这种其实跟优化性裁员比较像,但一般是由于弊病积累了多年,一次爆发就会规模比较大。去年下半年到今年,提效性裁员出现的很多,核心原因也是企业经营不顺,到生死存亡的时候了,老板也必须正视问题,对组织动刀子。这种情况下,往往现有人员已经习惯了低效的工作方式,所以公司只能把三个和尚都裁掉,再重新招愿意自己干活的一个和尚来,也会出现一边裁一边招的情况。 4、经营性裁员企业经营遇到重大挑战时,也会出现大幅裁员,主要是为了降低人工成本,减少费用支出,减轻现金流压力,但伴随大裁员也有一些副作用。一种是裁员动作打击了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引起人员动荡,使得本该保留的人员也主动离职了,关键岗位出现空缺,会对经营造成影响,所以要招聘补人。另一种是老板为了改变企业危机的现状,主动推动团队换血,换掉一批人,再招一批新人以求解决问题,这时也会出现大量的岗位招聘。 5、总结对大多数市场化的企业来说,出现结构性裁员、优化性裁员,都是企业经营的正常动作,而提效性裁员、经营性裁员则一般说明企业遇到了某些问题。总体而言,你会发现在各类裁员情境下,都会有需要补充人员的情况,因此企业一边裁、一边招是比较常见的情况。
  • 一般来说,真正大量裁员的公司不会再发布招聘职位,如果发布大量招聘职位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组织机构庞杂,有些老员工不好管理,但因为工作属性容易替代,用新人来替换可以减少人力支出以及减少管理成本。 第二,公关行为。有些公司业务危机,即将倒闭,但不让股东或者媒体发现,就装成大量招人,业务繁荣的假象。 第三,维持行业脸面,吸引外部投资,撑门面,同时搅乱敌友,把对方人员在公司倒闭前招聘过来,两对方搅乱,这种做法比较卑鄙很少出现。 第四,制造热点,障眼法。比如某司今年业务不好,校招大规模缩编,但为了减少社会影响,维护品牌脸面,故意招聘几个高端天才来显示公司的逼格。大家可以对号入座一下。
  • 资本企业的惯性操作,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资源整合重新规划,合理分配。对于公司的发展有一定好处。
  • 告诉大家一个方法,在Boss社区上面评论回复超过15个字以上会有活跃度和曝光度,就像我这样,是在活跃账号
  • 一、不小心裁多了 不要怀疑,真的会有这种马虎公司,而且还不少。即使是一些人事制度规范的大公司也难免犯这样的错误。 这种“裁人又招人”的乌龙,通常出现在公司新领导上任后。很多新领导急于树立功绩,于是一上来就大搞改革,清理门户,把那些他们认为是在“吃闲饭”的人员统统裁掉。结果发现少了那些人,公司根本无法正常运转,只好让HR赶快再招一批人顶上来。 **建议:**把裁员当成闹着玩似的公司,说明制度和领导肯定有一项出了毛病,请慎重选择。 二、营造繁荣的假象 有些知名企业资金运转出现了问题,不得不大量裁员降低成本。但是为了融资或维持市场形象的需要,又会往外放出大量招聘岗位以营造“蒸蒸日上”的假象。 我曾经通过某招聘网站去面试了一家著名的科技公司。这家公司在各大招聘网站上都发布了大量的空缺岗位,公司的流程也很规范,HR给我介绍了公司的各种福利。公司园区在当地的景区附近,园区里有好几栋大楼,很是气派。但是一进入楼内,我立刻觉察出了诡异的气氛。8层的大楼就只有一层在办公,还是稀稀拉拉的几个人。面试官解释说,这是他们新成立的部门。后来面试的过程中,面试官完全不在状态,一副敷衍了事,巴不得赶紧把你打发走的状态。 虽然这家公司的薪水非常可观,而且还提供餐补、房补,但面试中的细节让我隐隐感到不妙,于是拒绝了这份offer。之后没几个月,这家公司就因为非法吸储被立案侦查。同时还被爆出拖欠员工工资、大量裁员等丑闻。 **建议:**对于一些“边裁边招”的大企业,求职者一定要多去打听打听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免得成为无辜的牺牲工具。 三、淘汰不合格的人 不少互联网公司都实行“末位淘汰制”,一般在年终的时候通过绩效考评辞退不合格的员工,空出位置给新人。这就导致在某一个时间点出现“裁员的同时又大量招人”的情况。还有一些公司实行季度考核淘汰甚至月度考核淘汰,这就导致公司出现“一年356天都在裁员、招人”的情况。 **建议:**如果想要进这类竞争激烈的公司拿高薪,那么就要有拿高薪的能力,不然就要时刻面临“被优化掉”的危险。 四、合理进行薪资重构 裁掉“贵”的老员工,用低薪招到更年轻的新人,也是不少公司合理进行薪资重构的一种方式。 我之前工作过的一家外企就是这样的情况,裁员40%,同期发布大量招聘岗位,但薪资比原本降了不少。这一波操作后整个公司的薪水支出明显下降。有人会质疑降薪招聘是否有足够吸引力招到人?放心没问题,公司原来的薪水,高出市场价50%~100%,员工极少主动离职,因为待遇好。后来新招的岗位薪资高出市场价30%,依然能招到人,进来的人稳定性比之前略下降,但在可控范围内。大公司有比较好的培训体系,分工也比较明确,新进员工经过一些时间就能上手,因此即使换血后,也仍能照常运转,甚至更有活力。 **建议:**即使去了福利待遇丰厚的公司也不可掉以轻心,要时刻保持自己的职场竞争力。
  • 一般来说,真正大量裁员的公司不会再发布招聘职位,如果发布大量招聘职位有以下几种原因:第一,组织机构庞杂,有些老员工不好管理,但因为工作属性容易替代,用新人来替换可以减少人力支出以及减少管理成本。 第二,公关行为。有些公司业务危机,即将倒闭,但不让股东或者媒体发现,就装成大量招人,业务繁荣的假象。 第三,维持行业脸面,吸引外部投资,撑门面,同时搅乱敌友,把对方人员在公司倒闭前招聘过来,两对方搅乱,这种做法比较卑鄙很少出现。 第四,制造热点,障眼法。比如某司今年业务不好,校招大规模缩编,但为了减少社会影响,维护品牌脸面,故意招聘几个高端天才来显示公司的逼格。大家可以对号入座一下。
  • 这问题问得好不专业,一般人理解的裁员,就第一印象肯定企业有财务压力,为了缓解财务压力,开始节流裁员。为了不影响外界舆论压力,缓解各方面矛盾关系,自然会发布招聘信息来搅局,这是商战中的瞒天过海之计。这种理解没错,但太过于狭隘。然而用政治术语来说,有一个词叫“吐旧纳新”,这是企业人才战略上的改革,大到华为,小到几个人的创业公司,都会有裁员现象。干掉一些不积极、不上进、停滞不前的职场老油条,这即为吐旧;大胆启用新人,新人从哪来?自然是从人才市场上来,所以会有大量招聘动作,即为纳新。这是改革中常用到的釜底抽薪之策,所以在裁员的同时,会发布大量招聘职业信息,这很好理解的一件事情。
  • 可以理解为换血 新员工替补老员工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