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写作」属于新闻吗?它与特稿的区别是什么呢?

「非虚构写作」这个概念虽然早在上世纪 70 年代就有了,但最近几年又开始火了起来。这种文章读起来有点像深度报道,但感觉又和真正的新闻报道不太一样。从专业新闻从业者的角度,你是如何界定「非虚构写作」和新闻报道的呢?

回答·34
最热
最新
  • 非虚构写作未必是新闻,新就是事件新,时间新,即使事件新,还要注重时效性,时间久了新闻也会变成旧闻,所以需要快速发表传播。新闻与深度报道的区别别首先是在时间上,新闻突出时效性,越快见报越好,缺点是内容单一。深度报道对时效要求不是重要因素,而是在挖掘新闻事实上浓墨重彩,夹叙夹议,把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彻底向读者交代清楚,让读者从头到尾了解事实的真相,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上的共鸣。
  • 从内容来源的层面看,非虚构写作可以属于新闻写作的一种,但对时效性的要求没有『消息』或者『通讯』那样高。 在选题上,非虚构写作比传统新闻报道选题更加灵活广泛,可以是对重大事件的一个角度深入特写,也可以是对寻常小事的全景剖析。相比较而言,新闻选题还是更多聚焦于公共事件。 我认为二者差异最大之处在传播效果层面,新闻所要达到的最主要的传播效果是信息告知,如何能更快,更准确的让读者获得信息是新闻最主要的功能,这也决定了新闻写作要简洁明了,主次分明。而非虚构写作更多要达成的是一种『沉浸式阅读体验』的效果,重在讲述。二者的不同目的也就决定了在写作方式上必定侧重不同。
  • 非虚构写作,可以看作新闻作品的一个全新领域。与传统的消息、通讯不同,非虚构写作的架构在文体上更重细节、叙事,其视角摆脱新闻语体的诸多限制,以更内在、自我的视角来表达叙述。其文学性更优,故而可读性也更好。
  • 为什么不能把非虚构写作和民族志相结合呢?看何伟的三部曲,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他以一个外地人的视角将很多当地人熟视无睹的东西捕捉到了,变熟为生,变生为熟,并夹杂大量小说写作中被视为多余之物的评论和感想,这给人不可多得的生动阅读体验。另外,非虚构写作是不能和新闻特稿一概而论的,新闻特稿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就是客观、准确、真实和迅速,但这几个特点在非虚构写作中从来无法得到保证,而恰恰是非虚构写作天生自带的主观性和对于写作者“我”存在的强调,赋予其独立于新闻和小说的特殊地位。所以,将非虚构片面等同于新闻特稿是肤浅的,非虚构写作应该更为私人化。
  • 非虚构写作。故而是真实且又包含真实存在但又不为人知的。是不常见的不否认它存在的一种概括!
  • 非虚构写作不属于新闻。新闻必须是新的消息。非虚构写作既含有真实性的消息,又含有自己需要表达的看法。特稿就是对这件事特别报道。
  • 非虚构写作比新闻范围更广泛。非虚构写作指所有以真实故事为背景的写作形式,可以是回忆录、游记、散文和实况报道等等。新闻仅特指那些具有较强时效性并包含新闻要素的真实发生的事件。
  • 非虚构写作从字面上理解,可以用真实事情作为取材并且能够加入个人观点,没有时限性。 新闻报道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具备时效性真实性,并且要用藏舌头的艺术表达观点,不能旗帜鲜明的表达个人观点。
  • 非虚构写作,个人理解为自己的真实情感延伸,个人幻想与个人经历,我一直觉得白日梦也是个人经历的一种,我还是比较内向的,或许还是自闭,我每天都会幻想很多很多事情,幻想什么可能发生又该怎么解决,可是当真正遇到了会出现慌乱不安没安全感,我不觉得这是大少爷公主病的表现,家庭原因摆在这里,从小就适合解决各种压力,或许很多时候会选择逃避,但当我写出来又是另一种样子,小学的时候作文周记我都喜欢写一些幻想出来的东西,或是虚构的几维世界,或是自己的理想抱负,开始不被老师认可,甚至批评嘲讽,因为这个自卑了很长一段时间,整个文风变得不一样了,后来慢慢的上了初中,慢慢的被语文老师认可,被班主任认可,然后被班会念出来我的周记,慢慢的每次班会都有我的周记作文念出来,开始写更多的是鼓励,后面就写我遇到的各种黑暗,可能有点玻璃心吧,现在就是想到什么写什么,写了就发q空间,慢慢的很多人把我屏蔽了,我还是坚持着,后来点赞的人越来越多,如今,就写生活,可又与那些写生活的截然不同,以前是不怎么喜欢读书的,自大,总觉得自己写的比别人好,后来发现其实好的写作更多的不是文体多么多么优美,是道理,是对生活的感悟,分手了的感悟,失业的感悟,交学费家里不给支援钱的感悟(家庭原因)其中种种不便多说,这些都是感悟,一切感悟都可以用作非虚构写作,因为映澈着我,这么一个人的真实情感抒发,特稿我不懂,只是看到了写作,因为比较爱写作,很多事情用语言表达我很是生涩,只有在虚拟的世界才能发出心声,才能展现真实的自己,这是障碍,社交障碍,又不全是障碍,因为我得到了其他人得不到的。想写作,先经历。
  • 非虚构写作类似于新闻特稿,但它又不止于新闻特稿。它是介于散文(随笔)与小说之间的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