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伪需求」?能否举例说明?
回答·60
最热
最新
- 小孩子渴了,然后说了句:“我想喝可乐!”这就是伪需求。 为啥子呢?因为可乐不解渴啊,而且越喝越渴。 给个定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就是伪需求! 实际工作中很多这样的,提出的解决方案(可乐)并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渴了)! 该咋做的? 1. 明确问题 2.确定解决方案
- 举两个例子: 对于一些 C 端产品或者面向市场的 SAAS 产品,都需要对市场的场景调研、分析后来确定产品需求。可是由于调研人员的经验、方法的不足,他们挖掘的场景可能根本不具有普适性,而且所谓的痛点也是他们自己演绎的。 这种凭空的想象,很容易输出我们认为的“伪需求”。 第二种场景,就是真的有做详细的调研。但是由于样本的选择,可能会导致把一些偶然当做必然来处理。导致需求的投入和最后的实际效果并不匹配,这种也是“伪需求”。 因为需求是基于场景事实痛点的观点,所以一个环节不对,就会导致伪需求的出现。
- 需求方说想吃汉堡,让你尽快做给他吃,其实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他非常饿,对比一下,做汉堡的时间成本,食材成本,人力成本都比较高,那就可以跟他沟通用一份煎饼代替汉堡,既从各方面最大限度的节约了成本,又能很快的满足需求,话说回来,伪需求就是:他想吃汉堡;真实需求是他很饿,要吃东西
- 女生找男朋友的时候 说我喜欢 180 的,喜欢唱歌好听的,喜欢长的帅的,最终因为男生没钱,对她没有期望中的好,所以分手,像这些对身高,颜值的要求都属于伪需求,女生真正的核心需求是想找一个懂她,陪伴她,聊的来且能让她开心的男生!😂
- 看似解决了某个需求问题,但这个问题都还不一定是真的问题,例如:如厕的卷纸需要做成香的吗?
- 其实不存在伪需求。需求是分层和维度的。 我学定位的时候书里有个故事说卖福特汽车的时候问农场主:你需要汽车吗? 农场主:不需要,我需要马,更快的马。 (此时是第一层,对卖马的来说是真需求) 问:要更快的马是为了什么? 农场主:为了更快的往返农场和住处。 问:那么车比马快,还比马好伺候。 农场主:我了解一下。 (此为第二层,对卖车的来说是真需求) 我接着问:往返农场是为了什么? 农场主:我要放牛,放养,放马等等。然后还要回家。 我:我有一套牧场数字化系统,可以让你在家完成自动化放牧。你就不用每天跑来跑去了。 (此为第三层,对我来说这是真需求) 有人又问了:你放马放羊的又是为了什么? 牧场主说:赚钱啊。不然你养我? 那人掏出一份合同:你可以把农场租给我,我每个月给你钱,还给你提供一份镇上的工作。保证收入比放牧高。 农场主说:我了解一下。 你看,对每一层来说都是真需求也都是假需求。需求没有真假,只有受众和竞争力。不能说100个人中90人付费是真需求,也不能说100个人中1人付费是假的。 只是大家需求对不同用户的吸引力不同。需求层次不同而已。
- 伪需求:没有深入分析需求,找到需求的本质,只看到了需求的表面或者只是看到了解决方案;或者需求商业价值很低,或者没价值,甚至引发负价值的需求。 最常出现的情景:老板或领导给到的未经分析,不适合自身产品的需求。比如不熟悉产品的老板,看到竞品有某个模块,就找产品经理说需要开发这个模块。对需求的目标用户,痛点,商业价值,开发成本,没有清醒认识。 另一种情况,用户自认为有某个需求,或者有需求直接给出了解决方案,产品经理不加分析,不找出需求的本质和商业价值,全盘采纳。 另一种情况,用户确实有这样的需要,但使用频率极地,或者满足后毫无商业价值的需求。
- 需求分为三个部分,市场需求mrd,商业需求brd,产品需求prd,三者是完整业务逻辑关系,顺序依据,软件开发上来说没有前两者作为依据支撑往往会偏离实际需要,多数是需求部门或企业主自我意识知识结构临时思维组合产物,俗称拍脑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伪需求,因为不能反应真是需要,是公司缺乏整体能力管理混乱拙劣模仿的东施效颦,不要试图说服,要么曲线救国,要么准备换工作,要么为了生存闭嘴,除了这三个选项其他任何操作都会产生不适的效果
- 伪需求,就是一些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人们杜撰或设想出来的一些“消费需求”。 例如深圳地铁的“女性专用车厢”,当时在做调查时,几乎所有被问的女性乘客都会说“需要”,然而实际上女性专用车厢的实际作用并没有那么强。 曾经的电动牙刷,其实人们在发明出来的时候,只是为了刷牙方便。但刷牙方便就是一份“伪需求”。所以最后一销量并不理想,之后还是依靠营销转型,将方便改为“电动牙刷,刷的更干净”才走出谷底。
- 1、从发现需求的角度:假想的需求,没有经过调研、没有经过分析、没有数据支撑。 2、从分析需求的角度:仅仅是把需求方的描述搬运一遍,也就是二传手,没有真正识别痛点和需求的初衷。 例子稍后补充,先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