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从事金融工作的人,学历普遍很高?

回答·142
最热
最新
  • 金融行业往往以高薪著称,动不动就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年薪,想拿到高薪必须有过硬的知识储备和技能,由于金融行业比较讲求理论和专业知识,而能力很难通过一两次的面试和笔试展现出来,而学历是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最佳认证,在金融行业高薪岗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只能通过高学历来筛选人才。 而且要拿到高薪岗位,除了高学历外,还要名校学历作为背书,比如大家向往的四大、投行、券商、银行、保险等的中高端岗位,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学历筛选的严格性可见一斑。例如金融行业第一打工皇帝,友邦保险重磅从平安集团挖角了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李源祥,对方给出了近 2 亿的转会费!同年年薪开出 5000 万! 即使是号称“金融民工”的中低端岗位,随便哪个银行、券商,都是要求硕士学历,甚至是 985、211 名校的硕士学历,特别是像研究员、分析师这样的岗位,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因此,更需要高学历予以能力认证,至少高学历比低学历看上去有更广的知识储备,这是金融行业的相对独特的要求。
  • 1 行业的现实情况 金融业至少是所有行业中平均学历最高的行业之一,不管是银行、信托、证券、保险等机构,但凡核心岗位,硕士比例非常高,甚至有些岗位博士占比都很高,而且以名校为主; 之前金融小伙伴弄过的《2017年应届生金融求职报告》调查的两千多个应届生的样本里,核心的岗位中硕士占比将近九成,其中双非院校的占比连10%都不到,可见金融行业对学历的要求… 2 金融是最典型的“服务业” 除了那些传统说技术要求之外,我个人认为还应注意到,金融本质上是服务业,而且是非常典型的服务业。 但凡服务业,尤其还分高低端的区分,定价差异很大,就很难衡量值不值; 就像你去唱KTV,如果有美女陪唱,美女的颜值越高,就越让花钱的老板心理有所满足,觉得这钱花的值; 金融业也是很典型的服务业,不管服务的是发行人还是买方爸爸,金融机构让看起来最聪明能干的人去服务客户,体现“全方位的专业”,不然客户老板总觉自己花的几百万几千万肉疼,毕竟往往实业赚点血汗钱不容易; 其他服务行业同样如此,比如说律师行业、咨询行业,服务是无形且难以量化评价的,这时候提高对接人的高素质和高学历就很有必要… 企业老板:“你们这几个人这么搞几个月就要收我们这么多钱呀….” 金融机构:“我都让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伺候你了,你还想怎么样?你知道我养这些人多贵么?” 旁边,金融民工心里嘀咕:“哪有…”,但脸上不得装起了自己很贵的样子…. 3 名校学生确实优秀概率更大 ▶ 优秀是惯性 不可否认,过去很优秀的同学,往往也很可能持续保持优秀的习惯; 能考上名校的同学,往往具备更好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虽然说应试教育并不能完全体现一个人的教育程度,但对自律的要求、以及在学习方法的独到等,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在分数差异上看出来的; 学历虽然只是那一张证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你的勤奋、坚持和努力的过去…. ▶ 环境的影响 不可否认,名校学生里也有天天打游戏的,非名校也有刻苦学习的,个体差异化很大; 但整体上,名校和非名校的氛围,往往真的差得很远,当身边的人的见识和眼光都很局限的时候,你很难跳出这个圈子的引力; 人成长氛围真的很重要,这也是金融行业的一大魅力,因为就有这高要求、高强度的工作,也有高要求、高素质的同事,你情不自禁地就在严格要求自己; 每个学校的氛围差别还是非常大的,像我当年研一跑出去各种面试实习的时候,绝对是身边同学中的异类,大家认为我“不学无术”… 不否认他们确实也没说错,我当学渣已好多年,但是我在各种面试中,遇到了各个金融名校的学生,上财中像我这样情况太常见不过了… 所以上财的学生在金融行业的竞争优势是非常强的,因为整个学校的人都想做金融,耳濡目染,在思想意识上就有先发优势… ▶ 自信的程度 这个点看着很虚,但其实非常重要,在金融这个行业尤其是… 经常碰到学校不好的同学,问我的第一句经常是以“怎么办,怎么办…”之类的预期,甚至相当多的同学都问过:“我要不要再去读一个研究生?” 我一般会循循善诱,说你要自信,但他们总会回复我说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学校也比别人差,真的没有什么凭据可以自信起来; 我于是又说,那就要学会“盲目的自信”,就算你真的差很多也没关系,但是你如果你连自己都无法说服,如何说服别人? 而名校学生呢?很多牛逼的认为自己可以改变世界… 其他基本上认为自己绝对是优秀的,你很少从他们嘴里听到“不可能”三个字,所以你很多时候听他们说话,通常会觉得很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 社会资源更优 名校中的资源优势大家都知道,往往具备了更优秀的老师和校友资源; 好的老师到底多重要呢?不夸张的说,在你人生懵懂无知的时候,只要遇到了一个,很可能就改变了你的人生… 我之所以立下决心想做金融,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本科的商法老师的影响,他讲证券法某种程度上给我打开了新世界; 至于校友圈子,就更不用说了,即使在国际排名更高的学校回国就业,也往往比不上国内的清北复交,毕竟国家领导人都来源于这些学校,知名校友都是在政界商界学界赫赫有名的人物… 具体到金融业,首先是你就业就如有神助,各大金融核心岗位里面都有师兄师姐,再就是进入行业之后,天然亲近校友圈是最好的勾兑场所… 所以学历高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而且随着你的成长,资源也会有所成长 ▶ 节省筛选成本 作为用人单位,其实并没有明文规定不能要本科生或非名校的学生; 但是因为候选人实在太多,想进入这个行业的名校硕士研究生就很多了之后,肯定是优中选优,降低筛选最快的方式就是限制学历; 如刚才所说名校毕业的同学,优秀的概率更大,就先买包,我不缺钱的话肯定选名牌的,次品率更低,售后也更好;
  • 第一 学金融非常苦 不单单是一种心苦 还有对未知的探索对未知的恐惧的苦 非有一定智慧者吃不了这种苦 第二 学金融意味着跟稳定性无缘 又想马儿跑得快又想马儿不吃草 那是不太现实的 稳定性了就没有超额收益 有超额收益必然要有冒险精神 有几个人敢拿自己未来去换一个未知的结果呢 故无非凡勇气者干不了这行 除非你家有矿 那何必来做此等风险之事嘞? 第三 做金融的可以转行到任意行业 属于综合性能力要求极高的行业 而任意行业却很难转到金融行业 一不小心就 gg 斯密达 综合能力的要求本身就对自身素质要有一个全面的要求 你书都读不好 还想做金融 你背后要有多少高手给你撑着? 第四 做金融要有一股善心 我们从修罗道厮杀而来 非用于毁灭 而用之于创造 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创造一个新的未来 为民族为地方造福 否则容易遭天谴 以杀戮止杀戮 综合而言 必备勇气 智慧 仁义 方有一线生机 一点心得 供诸君参考 拜谢!
  • 金融行业是典型的资源导向型行业。团队甚至一个事业部就靠着那么几个有资源的承揽人养着,剩下人就是服务于承揽人拉过来的业务的,无论是承做还是后台都是!既然最难搞定的业务来源都有人替你搞定了,你还不把“活”干漂亮了?所以,就需要能力、精力、体力都尚佳的人来做,学历虽然不能反映一个人能力、精力、体力俱佳,但是很大程度上能筛选掉不行的人。所以到最后,金融行业整体的学历水平就显得比较高。
  • 确实,来钱快,挨着钱。 1、从侧面回答了钱学森之问。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年轻人,对钱超越现实和阶段的诉求。高学历者面对一份 30 万年薪(甚至百万),与 15 万年薪,您说该怎么选择? 2、学历越高,接触的面越宽,遇着形形色色的人。物欲横流,有很多人,或许某个点就改变轨迹,内心开始霉变。 3、长期主义和短期利益,相冲突,请选择长期主义。看看各种重大学科和行业翘楚,谁不是坐了几十年冷板凳,没有名和利。这需要基础教育。
  • 金融行业往往以高薪著称,动不动就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年薪,想拿到高薪必须有过硬的知识储备和技能,由于金融行业比较讲求理论和专业知识,而能力很难通过一两次的面试和笔试展现出来,而学历是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最佳认证,在金融行业高薪岗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只能通过高学历来筛选人才。 而且要拿到高薪岗位,除了高学历外,还要名校学历作为背书,比如大家向往的四大、投行、券商、银行、保险等的中高端岗位,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学历筛选的严格性可见一斑。例如金融行业第一打工皇帝,友邦保险重磅从平安集团挖角了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李源祥,对方给出了近 2 亿的转会费!同年年薪开出 5000 万! 即使是号称“金融民工”的中低端岗位,随便哪个银行、券商,都是要求硕士学历,甚至是 985、211 名校的硕士学历,特别是像研究员、分析师这样的岗位,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因此,更需要高学历予以能力认证,至少高学历比低学历看上去有更广的知识储备,这是金融行业的相对独特的要求。
  • 金融行业往往以高薪著称,动不动就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年薪,想拿到高薪必须有过硬的知识储备和技能,由于金融行业比较讲求理论和专业知识,而能力很难通过一两次的面试和笔试展现出来,而学历是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最佳认证,在金融行业高薪岗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只能通过高学历来筛选人才。
  • 你怕是对金融有什么误解?卖保险卖理财办贷款的算不算金融?学历要求高吗?很多在贷款中介做电销的可能大学都没上过人家一个月也能拿好几万,要什么学历要什么资源?只要肯摆正心态愿意吃苦能顶住压力机会还是很多。或许没有高大上的头衔或者响亮的名字,但你有实实在在的收入。
  • 需要有博览群书的知识,聪明的脑子分析
  • 有些是一专业术语,以及基本的知识